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最严重类型,具有高致死率和多器官损伤特征。《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的发布更新了其诊疗规范,以下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四个方面综合阐述:
一、临床表现
热射病分为经典型(CHS) 和劳力型(EHS),共同核心表现为 “三联征”:
核心体温>40℃:直肠温度最准确(腋温≥39℃即需警惕),皮肤干热(CHS多见)或持续出汗(EHS可能)。
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意识模糊、谵妄、抽搐、昏迷,可伴行为异常(攻击性、幻觉)。
多器官损伤:
横纹肌溶解:肌痛、酱油色尿(肌红蛋白尿),可致急性肾损伤。
凝血障碍:皮肤瘀斑、穿刺点出血,甚至DIC。
肝肾功能异常:黄疸、少尿/无尿。
循环呼吸衰竭:心率>130次/分、低血压、呼吸急促。
分型特点对比:

二、辅助检查
核心体温监测:
金标准:直肠温度(耳温/额温在高温下不准确)。
实验室检查:
血液指标:
凝血功能:血小板↓、D-二聚体↑(提示凝血病)。
肌酶:CK>5000 U/L(横纹肌溶解)。
肝肾功:AST/ALT↑、肌酐↑、胆红素。
电解质:低钠/高钾血症、乳酸>5 mmol/L(代谢性酸中毒)。
尿液检查:肌红蛋白尿(酱油色尿)。
影像学评估:
颅脑CT:早期可正常,2-5天后出现弥漫性脑水肿(可逆性)。
超声:肠壁水肿、腹腔积液(胃肠功能损伤)。
血流动力学监测:
有创血压、心脏指数(CI)评估循环状态(早期高动力→晚期低动力)。
三、最新诊断标准(2025版指南核心更新)
诊断条件(满足任意1条病史+1条临床表现):
病史:高温高湿暴露 或 高强度运动。
临床表现(符合1项即可):
中枢神经异常(昏迷/抽搐/谵妄);
核心体温>40℃;
≥2个器官功能损伤(心、肝、肾、肺等);
严重凝血障碍。
注:不典型病例(如体温<40℃或意识障碍轻微)仍需警惕!
病情危重度评分(HSSS系统):
通过核心体温、血压、血乳酸、血小板等8项指标评分,分轻、中、重度(指导治疗优先级)。
分型诊断:
CHS:无剧烈运动,多见于脆弱人群;
EHS:高强度活动诱发,多见于健康青壮年。
四、治疗原则与方案
核心原则:“十早一禁”
“十早”:早降温、早补液、早镇静、早插管、早抗凝、早补凝、早抗感染、早抗炎、早血液净化、早胃肠管理。
“一禁”:凝血障碍期禁止手术。
急救措施(黄金30分钟)
现场处理(“脱、泡、测、补、通、静”):
脱离热源:移至阴凉处(<26℃)15。
快速降温:
首选:冷水浸泡(躯干浸入2-20℃水中,头外露)。
次选:冷水喷洒+强风扇吹(蒸发降温)或冰袋敷大血管处。
禁忌:
意识不清者禁止喂水(防误吸);
禁用退热药(布洛芬等加重肝损)。
院内救治:
强化降温:血管内降温设备或血液净化(4℃生理盐水)。
器官支持:
呼吸机支持(60%患者需插管);
血液透析(横纹肌溶解/肾衰);
血浆输注(凝血病)。
抗炎与免疫调节:阻断炎症风暴(如IL-6抑制剂)。
预防与康复
预防“8措施”:热习服训练(10-14天逐步适应)、补水盐、监测温湿度/指脉氧、避免熬夜。
康复重点:热耐力重建(EHS患者复发风险高),逐步恢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