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和二肽基肽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所有降糖药物都可能发生副作用,并因药物类别和具体药品不同而异。总体而言,降糖药物益处大于风险,但仍有一些患者会对某些药品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下面我们来数一数常见的口服降糖药的不良反应:
低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是降糖药物的应用。磺脲类、格列奈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可以增加低血糖的风险;而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二肽基肽酶抑制剂等药物单用一般不发生低血糖。
其预防方法是:熟悉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和临床特点;熟悉常见降糖药的低血糖风险,合理选择用药方案;指导患者饮食、运动和药物的合理配合,加强自我血糖监测等,可有效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体重增加

多项研究表明,体重增加是胰岛素、促胰岛素分泌剂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引起体重增加的机制包括药物的胰岛素同化作用(促进脂肪、蛋白质和糖原合成;引起饥饿和热量摄入增多),以及体液潴留。研究结果显示,磺脲类药物使患者平均体重增加约1.7Kg;双胍类和a糖苷酶抑制剂可以降低体重。
预防方法是:对于肥胖患者,避免首选上述药物治疗。临床治疗时,使用利尿剂可减轻水钠潴留,加强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有助于减少体重的增加。
胃肠道不良反应
二甲双胍所致消化道反应比较常见,其发生率达5%--20%;a糖苷酶抑制剂可导致胃肠胀气和肠鸣音亢进等不良反应。包括异味、恶心、厌食、腹胀、腹痛、腹泻等;多出现在初期用药或空腹用药时候。
其预防方法是:采用从小剂量开始用起,逐渐增量的给药方式,使患者逐步耐受。
心血管安全
以往研究显示,罗格列酮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
如何预防:2010年9月23日,欧盟药品管理局发布信息,建议暂停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上市许可。随后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提出警惕罗格列酮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建议严格规范其临床使用。
肝功能损害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胰岛素对周围组织器官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早期上市的曲格列酮可引起严重肝损害。
预防方法:血清转氨酶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大于正常上限2.5倍)者禁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于伴有明显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避免使用口服降糖药。
乳酸酸中毒
乳酸酸中毒是双胍类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使用非常广泛的二甲双胍,乳酸酸中毒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
预防方法:对于肾功能不全、肝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等患者,禁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也不能用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和应用碘造影剂检查前后2天的患者。
膀胱癌、泌尿系感染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1年11月8日提醒医务人员关注吡格列酮可能引起膀胱癌的风险。目前新上市的SGLT—2类药物有泌尿系感染的不良反应。
预防方法:用药前权衡利弊;膀胱癌患者或有膀胱癌病史患者应避免使用此药;在药物使用中若出现血尿、尿痛、尿频、尿急或排尿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